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第一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有较多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科研前沿、深入报道该学科基础和临床新进展、荟萃国内外多学科最新医研成果,兼顾推广、普及和提高。本刊形态新颖,内容丰富,栏目设置合理,信息渠道畅通,作者群稳定,编辑经验丰富,论文发表周期短,质量较高,深爱广大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欢迎和好评。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出版部门: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5-17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321/R

邮发代号: 38-201

出版周期 季刊

创刊时间 1991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140.00

杂志荣誉 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先进集体”(99-00)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微循环学杂志
  • 杂志名称:微循环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国际刊号:1005-1740
  • 国内刊号:42-1321/R
  • 出版周期:季刊
期刊荣誉: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先进集体”(99-00)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微循环学杂志1999年第1期文章
  • 人参皂甙Rg1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采用大鼠开放式颅骨开窗法和微循环显微电视放大系统观察不同剂量(10、20、40mg/kg)的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引起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能明显改善MCAO引起的软脑膜微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与缺血后用药前相比微动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分别增加10.72%和59.34%;而微静脉二者则分别增加12.57%和67.91%.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大于60min......

    作者:李冬梅;许逸;傅万玉;潘鑫鑫 刊期: 1999- 01

  •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阶段性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健康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G)60只及对照组(CG)20只,各组又均分为4个亚组,即AG1~AG4和CG1~CG4,AG每日给予胆固醇粉1g/只,在喂养的第2、4、8和12周分别观察AG1与CG1、AG2与CG2、AG3与CG3和AG4与CG4组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及相应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在兔AS阶段性进程中,......

    作者:王红勇;何作云;丁秋华;肖桃元 刊期: 1999- 01

  • 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沙土鼠脑组织和血浆SOD、 MDA含量的变化

    复制沙土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了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阶段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MDA)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脑组织MD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再灌流1h、6h组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P......

    作者:赵秀梅;刘育英;姜澜 刊期: 1999- 01

  • 尼莫地平对大鼠脑血管痉挛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N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模型,观察SAH组和ND处理组24h内微区脑血流量(CBF)和海马组织Ca含量动态变化及3天后海马CA1区形态学改变.结果:在SAH后24h内,SAH组CBF明显而持续降低,海马组织Ca含量逐渐增加,3天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ND使上述改变均减轻.结论:ND通过对微循环的改......

    作者:孙保亮;郑澄碧;夏作理;许长庆;杨明峰 刊期: 1999- 01

  •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变化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液流变性、肌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在兔大腿上止血带制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前后兔左趾长伸肌腱系膜表面微循环状况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高于缺血前;微循环出现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白细胞附壁、白色微栓形成,且无复流现象严重.结论: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白色微栓形成及无复流现象等微循......

    作者:范里;刘世清 刊期: 1999- 01

  • 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近几年,肿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已引起人们重视,并在治疗上进行了广泛探讨.本实验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36例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观测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震;钟立厚;刘光辉;叶惠凤 刊期: 1999- 01

  • 66例血管性偏头痛的球结膜微循环及脑电图观察

    血管性偏头痛是临床是一种常见病,一般人群及儿童中的发病率分别为5%~10%和2%~4.6%,在头痛病人中占37%[1].它是由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发作性周期性头痛.为了探索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进行防治,现将1989年至1995年我院66例血管性偏头痛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及脑电图观察结果与70例正常成人的检测结果作一对照分析,以期提供一些线索.......

    作者:宫丽娅 刊期: 1999- 01

  • rhuEPO治疗对血透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及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髓造血.rhuEPO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合成的EPO,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其副作用有高血压、栓塞等.对后者的研究各家报道不一,为此我们对50例rhuEPO治疗的血透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及动静脉内瘘的栓塞情况进行了探讨.......

    作者:杨定平;贾汝汉 刊期: 1999- 01

  • 甘露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初探

    研究表明,甘露醇可降低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性而改善正常和缺血组织血液供应[1,2].在某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VBAD),椎动脉代偿性扩张受到限制,其血流量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粘度的变化.血粘度轻度增高即可使椎动脉血流量显著减少.我们用小剂量甘露醇缓慢静脉滴注[3]治疗20例VBAD,初步证实了改善血液流变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谭来勋;朱文芳;余再根;李金凤;刘谷珩 刊期: 1999- 01

  •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血脂的关系

    作者对在1994年7月至1995年10月检测的166例不同年龄、不同病征的患者血脂与红细胞刚性指数(IR)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冬国 刊期: 1999- 01